發布日期:2018-05-30
一些醫院使用西醫治療體系,另一些采用傳統中醫療法,但是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實行中西藥混合治療。和其他大多數國家一樣,任何新藥物、技術或儀器進入中國的公立醫院之前,需要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
由于各種原因,中國科學家開始研發高科技生物器件的時間較晚。90年代后期,中國科學院開始關注這項全球技術趨勢,越來越多地參與該領域的研究工作,并且為了加快進度,一些研發機構也加入進來。盡管有了政府和研發機構的努力,但是高新技術產品,如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依然處于量產初期,質量亟待提高。這就是醫院的大多數生物芯片和微流控芯片依賴進口的原因,目前這些進口芯片主要來自歐洲和美國。進口芯片的價格昂貴,并且使用量很大,因此龐大的醫療費用壓在患者身上。為了應付該問題,中國政府已增加大量資金支持相關機構和公司研發醫療器件。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上海微系統和信息技術研究所和浙江大學微分析系統研究所是中國最主要的生物芯片、微流控芯片和藥物輸送研發機構,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過去5年,初創的生物技術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嶄露頭角。目前中國的生物芯片公司已超過50家,然而因為技術尚未成熟,生產規模有限,基本上只能供應中國市場,所以大部分芯片還是依賴于進口,如國際大公司Affymetrix, Phadia和Biomérieux。
來源:電子工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