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是一個特別容易產生爭論的領域,人人都是可以置喙的專家,而且很難產生普遍認同的觀點。舉兩個例子,有人說看病花錢多了不好,就會有人說人命關天醫療不貴什么貴,即使政府和社保多分擔也不過左手倒右手,稅收和社保還是大家買單。有人說醫療服務的目的應該是讓患者滿意,就會有人說患者滿意度和實際療效往往負相關,能哄人的醫生不能治病,有醫學研究證明患者越滿意的醫院死亡率越高……夠亂的吧!
在這樣一個從細節問題到頂層設計全都有爭論的行業,“互聯網++”的入場并未一錘定音,相反倒是激起了更大的爭論:體制內有國家的醫改努力,體制外還有民營醫院、商業健康保險、醫生集團各路“義軍”,互聯網+醫療才算得了老幾?
百億元的問號
誠然,BAT、各路創投大咖已經對互聯網+醫療重度下注,數以百億級的資金投入,已經催生了多家獨角獸級別的互聯網+醫療公司,更孕育了大約3000+的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這些公司浩浩蕩蕩如過江之鯽,急切地尋找突破,期待賺取巨大的體制利差。不過,人多熱鬧未必說明方向正確,在沒有跑通模式之前,誰也不能說自己是勝利者。倒是一股股寒流不時光顧,吹過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心田,讓每個人不禁自問,那些數以百億人民幣的真金白銀,真的沒有投錯方向?
來自前方的消息也不容樂觀:阿里系在阿里健康的重金加持,先換得藥品監管碼業務被收回,后遇到網售藥品被叫停;另一行業老大春雨醫生更是在會場上被知名醫院院長嗆聲“做IT的想看病此路不通”,又被一篇邏輯不通的“論春雨醫生的倒掉”的舊文砸得暈頭轉向;至于融資上高歌猛進的微醫集團,其力推的“互聯網++分級診療”也未完全跑通,互聯網+醫院遍地開花,營收數據卻差強人意,落得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因此,似乎有一個有趣的巧合:這個價值百億元的問號,每到九、十月間就會被重新祭起。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互聯網+醫療到底行不行?
超級護城河
在這里先拋出本文結論:互聯網+醫療是解決中國醫療體制難題的根本性力量。當然,如果本文引用國家政策的動向,或者馬云、張磊、郭廣昌、馬化騰、徐小平這一連串灼眼的名字來證明這個觀點,估計也還不能服眾。因此,本文將會換個視角,從宏觀的角度論證這一觀點。
不過,本文不會急于闡述“互聯網++”的優勢,也不去列舉傳統醫療體制的遍地痛點,這些都是“PPT語言”,融資的時候用得上,卻不能在現實中帶來成數量級的效率提升、體驗提升和成本下降,而這才是大規模用戶遷移的驅動力,也是顛覆式創新的源頭。
事實上我們必須先承認,以醫院為中心的傳統醫療模式具有“超級護城河”機制,而這一機制目前還很強大。而互聯網+醫療是否具有成為基礎性的變革潛力,要看她是否有潛力拆掉這個機制。我們先來看看這個“超級護城河”究竟是什么?稍稍回顧一下《創新者的處方》這本醫改經典,就會發現“醫院”這一商業模式的產生,其實只有300多年。醫院最終坐大,將醫生和患者圈進高墻,坐收暴利,無非有三個原因:
1、分診的需要
文藝復興以來西方醫學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醫學知識。醫學分工越來越細,數以百計的醫學專科,使醫療服務的分工高度細化,給患者帶來了選擇困難:患者不知道自己該求助于哪個專科,更不知道哪個醫生更善于治療自己的疾病。專科齊備的醫院,實際上是撮合供需“股票交易所”,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2、共享設備的需要
現代醫學越來越依賴于昂貴的醫療設備。這些資產投資門檻高,且必須由專業人員操作,醫生個人無法負擔。醫院的存在,使醫生們可以共享這些設施,提高使用率,分攤成本。因此,醫生和患者都必須集中到醫院,醫療服務才能夠開展。
3、以品牌克服信息不對稱的需要
醫療行業具有極大的信息不對稱,醫生實質上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扮演著上帝的角色,患者無從分辨和選擇。而醫院這一商業模式,實際上是市場自發糾正信息不對稱的機制。患者可以“認廟不認和尚”,以醫院口碑來代替醫生的水平。某種程度上可以促進醫院加強管理,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簡化了患者的選擇成本。
以上三個原因,構成了醫院模式的“超級護城河”,將醫生和患者圈進高墻,形成一個“中心化”處理模式,而中心必然導致擁堵,也就是為人詬病的“看病難”和“看病貴”。互聯網+的實質恰恰就是“去中心化”,任意兩點可以直接連接。因此我們看到,互聯網+醫療在從各個方向上切入:從分診機制入手,產生了大量的“輕問診”類服務;從共享設備入手,產生了云HIS、遠程醫學影像、遠程病理等服務;從醫生評價入手,產生了類似大眾點評的醫患社區產品。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是體制外變革力量中,唯一一個可以對“超級護城河”實施全方位拆除的機制,其他三大“義軍”,即民營醫院、商業健康險和醫生集團,還在較低層次的產權安排層面,這是前互聯網+時代中國醫療體制的欠賬。蛋糕分的合理,固然可以激勵大家做出更多蛋糕,不過卻遠遠比不上“去中心化”以后的供給雪崩和精準匹配,正如其他行業發生的那樣,將會同時拉低價格并提高品質,實現顛覆式創新。
既然互聯網+醫療這么強大,那么為什么目前互聯網+醫療產品還在醫院墻外打轉,未能出現一個真正的打通模式的產品呢?究其根本,還在于醫療服務的整體復雜度較高,解決任一患者的問題,都涉及諸多環節,輕問診、云HIS和醫生評價等單一服務、單一痛點的解決,對患者而言意義不大,期待連點成線才能真正獲得發展,所以還需加以時日。
質疑中的戰略定力
毋庸置疑,目前主流的互聯網+醫療產品,沒有一個是真正跑通了模式,徹底解決用戶痛點的。今天可以說馬云看走了眼,明天又去說春雨要倒掉,后天笑話好大夫原地打轉,不過譏笑正在學步的嬰兒不會走路,是再也容易不過的事情。而從趨勢中看到未來,才是真正的戰略定力的來源。對于市面上常見的對互聯網+醫療的質疑,簡單歸納成幾條,并一一解釋:
1、關于優質資源錯配問題
廣安門中醫院白衣女子的憤怒已經成為一個符號:為什么我拿不到的專家號,你們可以拿到?質疑者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互聯網+醫療公司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黃牛網絡,把用腳投票的資源變成了用鈔票投票,將會使得優質醫療資源變得更為緊俏,有需求的窮人將被剝奪醫療權利。事實上市場是中性的,某些質疑者不能一方面高舉市場化旗幟期待遙遙無期的醫療機構產權改革,另一方面卻對已經到來的診療服務市場化定價視若洪水猛獸。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讓專家的醫療服務得到合理價值,是市場應該做的事情;讓有需要的窮人能看上病,則是政府應該從需求側補貼做的事情。退一大步,即便就是黃牛網絡,為了利益最大化,更加合理的模式必然是將優質資源送到邊際收益更高、邊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出售,北京的專家到省城,省城的專家到地級市,才能獲取更大的受益。而這種模式換個說法,不就是本輪醫改力推的“分級診療”,而且這種自發的優質資源下沉基于利益驅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這恰恰行政命令所難以做到的。
2、關于合法性問題
也有很多人質疑醫生脫離所在機構實施醫療行為的合法性。誠然多數互聯網+醫療產品是想幫助醫生實現“去中心化”,脫離醫院控制,實現市場定價。而這一邏輯是否成立,有賴于醫生多點執業的合法性。目前多點執業政策的推進態勢是,中央明確支持(國務院辦公廳兩次發文推進),地方能拖就拖(多數省份未出臺實施辦法),公立醫院深惡痛絕。要知道網絡約車行業,直到上月國家新政出臺之前,從中央部委到地方的各級政府,都是絕不松口合法性問題,并以嚴厲執法打壓。而對于醫生多點執業而言,政策環境無疑友好得多,上有中央紅頭文件罩著,握有實際監管權的地方政府實際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醫生所在醫院盡管深惡痛絕,但卻也沒有太好的辦法。而網約車最終取得合法地位的案例教育我們,變革不是來自于乞求政策層高抬貴手,更重要的是把產品做好,對用戶真正有用,合理性就會導致合法性。
3、關于業務數據量
在浮夸成風的互聯網+創投領域,確實有很多數據是難以理解的。不過這真的不關外人一毛錢關系,因為外人一毛錢也沒有投資進去。業務數據是真是假,自有投資人盡調核實。世界上的事情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敢于造假的公司必定走不遠,吃下去的也必然還要吐出來。而數據難以理解,很可能的一個解釋是,在培育市場的早期階段,燒錢補貼過度刺激了需求,使得業務量異常增大。而市場需求真正啟動以后,燒錢停止,真實需求開始沉淀,業務數據就會回歸正常。
總之,在互聯網+醫療的征途上,傳統醫療模式的“超級護城河”還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橫亙在前。面對規模上萬億的醫療服務業,勝利的果實只會等待有足夠耐心、真正踏實做事的人們來摘取。所有的質疑,都是進步過程中最好的墊腳石。
來源:動脈網